于倢
在距鳌山港码头9公里的海域里,“蓝谷1号”近海测试科研平台矗立其中。这是一个由四根巨柱托住的一个方正的三层平台,平台底部离海面有七八米,一侧是四层回转楼梯,供上下使用。“蓝谷1号”近海测试科研平台上有一个如两个篮球场大的开阔场地,场地两侧各有一排房间,一侧房间上面是可供休息瞭望的大平台,另一侧房间上面是成排的太阳能(000591,股吧)电池板。
据了解,这个打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生产力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海洋测试平台,能满足绝大多数海上测试和试验任务需求,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性,为科研企业服务。
解决产品测试“最后一公里”
“这里有最真实的海洋环境,测试仪器获取的数据自然就很真实。很多水下仪器宣称能应对1.5米每秒的海洋流速,但真放到海里,一下就被冲跑了。原因就是它们是在室内模拟的环境里试验的,和真实的海洋环境相差太多。”谈起做近海测试科研平台的初衷,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,蓝谷正在全力推动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核心区,大量涉海科技成果急需转化,而真实的测试环境比较难找,很多科研院所和海洋方面的专家有科研试验的需求,所以就有专家建议,能不能打造一个海上试验平台,为科研企业服务,还能产生效益。
于是,青岛蓝谷管理局当起了“红娘”,牵线搭桥,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海上测试平台建设。就这样,“蓝谷1号”诞生了,它的核心功能包括海洋装备测试、海上科学实验、近海数据服务以及海洋科普研学服务等,能满足绝大多数海上测试和试验任务需求,确保测试数据的真实性,为科研企业服务。
“平台可以为涉海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业、金融机构等提供海洋测试服务和数据产品,协助创新海洋装备解决由样机到产品‘最后一公里’测试能力不足的问题。”青岛蓝谷海上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说,在测试平台不断完善的基础上,未来他们还要布局小型科考船,“动起来,做一些远端的试验,围绕平台,动静结合。”
海上测试平台未来的发展方向,也将从单一的空间服务,向制定行业标准迈进;从解决装配产品的测试“最后一公里”到实现试验仪器、方法、流程的标准化,冲击高新技术企业转变。比如海洋传感器类、水声设备,可以通过试验数据,建立产品的测试标准,为企业产品提供测试资质。
人性化设施面面俱到
记者了解到,“蓝谷1号”除了功能强大外,科研环境处处体现着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科研人员的亲和,平台设有像酒店标间一样的房间,专供科研人员居住。为方便平台上的人员使用手机与岸上、平台内部间进行通讯,平台配置一套手机信号中继放大系统,可有效减少室内、走廊、舱室的手机信号盲区,并配备有一套网络WIFI系统,覆盖平台上生活区域及室外甲板区域。此外,平台上还配有甲板吊车、柴油发电机、两个实验室、立体剖面监测系统、人员安防定位系统等主要配套设施。这不仅为海上科研人员提供了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,而且提升了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效,为测试平台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,可谓面面俱到。
据介绍,自功能区改革以来,蓝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,通过激活市场力量,持续搞活创新生态环境。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局之年,也是青岛市“项目落地年”。青岛蓝谷作为“项目落地年”首批项目集中地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“蓝谷1号”近海测试科研平台就是市场化思维结下的硕果。作为共享平台中为数不多的“民营企业队”成员,完全由社会化力量建设,投资3000多万元,是青岛市目前唯一一个市场化运营的海上科研测试平台。
“蓝谷1号”近海测试科研平台的投入使用,将有效满足创新装备成果样机到产品整条研发链试验需求,是对青岛现有测试平台的有益补充,对蓝谷乃至青岛海洋技术装备产业发展意义重大。
云南新增本土“10+10”,都在这个县!上海本土确诊+2,曾坐高铁!
12月3日北京疫情最新消息今天:北京海淀1名来京人员核酸阳性详情公布